作者 | 柴旭晨
编辑 | 王小娟
当下国内汽车产业空前繁荣,但同质化却愈发严重。作为吉利的超跑“白月光”,莲花这次准备来“破卷”了。
9月21日,新款莲花跑车ELETRE和EMEYA上市,这是其一次年度改款,主要是对配置和部分细节进行了升级。其中新款ELETRE推出3款车型,售55.8万-83.8万元;新款EMEYA推出3款车型,售价53.8万-82.8万元。
此次发布会上,莲花集团CEO冯擎峰也向行业喊话,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,虽然技术更迭不断,时代滚滚向前,但只有原创精神是能最终留下来的行业财富。
“中国汽车工业应该做一些原创,应该拿出让全世界都震惊、尊敬的技术,而非一味卷价格,通过‘平替’达到自己的市场占有率。”冯擎峰向华尔街见闻直言。
事实的确如此。眼下,淘汰赛牌桌上玩家们被竞争裹挟,他们都将生存摆在首位,这也使其不得不迎合消费者既要又要的需求,而真正投入原创的玩家却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两难境地。显然,这是国内汽车产业需要思考的议题。
而此刻的莲花,决心要突破内卷叙事。
据了解,此次莲花对EMEYA/ELETRE新款展开精准优化:从主流性能偏好出发,精简产品版型,聚焦核心配置组合,让用户无需在冗余选项中纠结;将主动稳定杆、后轮转向系统、主动尾翼、智能底盘、碳陶制动等与驾控体验强相关的“高感知”核心技术下放,让更多用户体验驾控乐趣。
业内人士指出,此次“600系列平衡性能与生活”“900系列极致驾驶”的双线策略,莲花切入运动豪华细分市场。并且通过“价格下探+权益解绑”策略,将Eletre/Emeya起售价降至53.8万元区间,直接冲击特斯拉ModelS、保时捷Taycan等竞品的市场份额。
显然在高端纯电市场米牛配资,莲花汽车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。而冯擎峰背后的底气,是莲花深厚的工程技术底蕴。
要知道,曾经让特斯拉扬名立万的首款电动跑车Roadster正是基于莲花ELISE底盘开发,莲花自身则量产出全球首台超两千匹马力的纯电超跑EVIJAX。如今,莲花用智能主动控制技术,为电车的操控性与舒适性平衡的工程挑战做出样板间。
事实上,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来之不易。除了数字化底盘莲花跑车还拥有多项“黑科技“,包括可提供最高215kg下压力的主动双层尾翼、主动稳定杆、让5米大车也能跑山的主动后轮转向、十活塞碳陶制动等技术。
诚然,市场正不断宣告,坚持驾控的人不多了。而在今年拿回“莲花”商标后,接下来它的愿望也愈发清晰——走出“冷门小众”,真正与法拉利、保时捷齐肩。
2025年的中国豪华车市场,正在经历一次深度调整。1-7月整体销量同比下滑三四成,多个传统豪华品牌陷入价格战泥潭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莲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。二季度中国区交付量环比增长86%、同比增长31%。
今年上半年,莲花共交付新车2813辆,实现营收2.18亿美元。尽管仍处于亏损状态,但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(非GAAP)亏损同比收窄37%,至2.4亿美元;营业亏损也减少约40%,收窄至2.63亿美元。
“业绩的含金量远重于含水量。”莲花中国总裁钦培吉强调,“我们不会因为短期的销量焦虑去做损害品牌的事情。逆市增长不是奇迹,而是我们提前布局、长期主义的自然结果。”
莲花正向行业证明,豪华车的竞争依旧可以建立在价值与品牌之上。投资者也用脚投票,近期莲花宣布获得5亿美元资金承诺和16亿元信贷支持。
在愈发浮躁的市场中,莲花终于厘清了思路,找到了自己发力的方向。这家英伦老牌豪车的命运,或许也将驶入转折点。
“我们的盈亏平衡点并不是特别高,一年卖3万多台车就能达到,这是我们明年的计划。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向华尔街见闻透露。
为此,莲花制定了两大战略:一是重塑美国战略。从销量构成上看,美国、中国和欧洲是莲花的三大市场。其中,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跑车市场,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在关税重压之下,短期无法解决问题,莲花只能优先扩大中国和欧洲市场。
倘若后续能闯关成功,莲花依旧能成为吉利麾下耀眼的豪车品牌,重回超跑赛道C位。
以下是与莲花集团CEO冯擎峰的对话实录:
问:莲花目前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体现?冯擎峰: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操控,这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。我们永远要做到最好,而不是平庸。另外保时捷是我非常喜欢和尊敬的品牌,但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,就是智能化。我们在底盘上的智能化,不是大家常见的那种“AI智能化”。我可以和车对话,也能让车搜索并推荐附近好吃的、好玩的、好喝的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通过这种智能化,让底盘实现有机统一,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“让舒适性和操控性能达到完美统一”,我认为这始终是莲花的核心竞争力。问:电动、豪华、高价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?冯擎峰:我认为核心是找到“完美平衡”,我们现在也在找这个平衡。比如我们的车型定价,从最初的100多万调整到了80、90多万,就是在尝试平衡。我认为蔚来也在找自己的平衡。问:在新能源时代“马力”应该怎么定义?冯擎峰:其实“大马力时代”,美国车曾是典型代表,但后来美国车也在回归,开始注重轻量化和操控,不是只注重大马力。尤其是在电车时代,马力来得确实更容易了,因为电机实现高马力的门槛更低,但“性能”的标准永远不会降低。马力大但操控不住,又有什么用呢?关键“马力大还能控得住”。现在市面上有些大马力高性能车,确实能把大马力驾驭好,但如果马力来了却控不住,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严重,甚至威胁安全。问:莲花对外最想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?冯擎峰:莲花今天把这些经典车型聚在一起,核心是“致敬原创精神”。在当下抄袭、平替成风、缺乏原创的环境下,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不应该这样。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拿出能让全世界为之震惊、值得全世界尊敬的原创作品。今天我们致敬的每一款车,都有自己的原创内核,不是单纯抄袭。哪怕存在相互学习与借鉴,也一定在这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和创新。举个例子,科尔维特最早将磁流变悬架应用到自己的车型上,有了磁流变悬架的加持,科尔维特的操控变得更好了。磁流变悬架最大的特性就是反应迅速,在这样一款大尺寸肌肉车身上,这种加持让操控提升非常明显。我认为磁流变悬架未来会是主流发展方向,所以我们要致敬这些推动技术创新的车型,核心目的是希望激发中国汽车品牌更多的原创意识,愿意去创新、去创造,而不是只靠抄袭平替、价格内卷来抢占市场份额。至于新增配置,核心原因首先是我们对这些配置的掌控力越来越强了。我们在底盘控制域中搭载了智能AI算法,能把这些主动配置的零部件完美融合,让它们发挥最佳效果。所以增加这些配置,也是为了提升车辆的可控性,进一步拉高操控极限。全球消费者对莲花跑车的认知确实不同:在英国认知度无疑是最高的,所以我们在英国的销量也最好;美国对莲花跑车的认知度也不错,尤其是跑车。可惜美国对中国产汽车加征了147.5%的关税,中国产的车型进不了美国,但英国生产的莲花跑车,一进入美国就基本售罄,可见美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。日本消费者对莲花跑车的认知度也很高,主要源于一部叫《赛道之狼》的动画片,这部片子对日本人影响很深。我们在日本每年都会举办“Lotus Day”赛车节,所有日本的莲花跑车车主都会不远千里开着自己的车到赛道,一起举办嘉年华。欧洲市场的话,我们影响力相对弱一些,因为德系车如保时捷、奔驰、宝马太强势了;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也还不够大,但我们正在努力提升。
问:欧洲有动力标准中国没有,这个“动力标准”具体指哪一块?冯擎峰:其实关键在于“定义”。到底用最大功率还是额定功率来宣传,现在行业没有统一标准。我认为必须出台统一标准,大家按标准执行。不是没有检测标准,而是缺乏“宣传定义标准”。比如电机的额定电压、额定功率,只要把这些参数的宣传定义明确,行业自然会规范。举个例子:我宣传最大功率时,把电压从700V升到800V,功率确实会涨,但车辆实际工作电压是700V。这就是标准的意义。欧洲有这样的标准,中国目前还没规范。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增多,尤其是车主反馈强烈后,中国迟早会出台标准,况且很多行业标准本来就落后于现实发展。比如我们当初推流媒体后视镜时,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,但我们要装车,就和国家部门一起参与制定了标准。未来电机功率检测,也会像发动机一样规范:发动机有测功机,测功机对油耗、燃油标号都有明确要求。比如宣传用93号汽油,就必须符合93号标准;宣传用98号,就必须符合98号标准,不能乱标。
问:关于盈利的进展情况?冯擎峰:盈利方面,今年确实还是比较困难,但我们也得到了投资人的支持,未来会推出一款D级SUV,同时跑车是我们的品牌DNA,会继续在跑车领域持续发力。只要年销量能达到3万台,我们就能实现盈亏平衡,我们正在稳健推进该目标。
问:4月份启动的“股权回收”,即将英国业务并入上市公司体系,目前进展怎么样了?冯擎峰:这其实是莲花英国和中国业务的整合。原本英国业务在上市公司体系外,我们计划把它并入,真正实现“一个莲花”。目前管理层面,因为都是我负责,已经相当于一家公司在运作,但业务协同性还不够好。
只有真正整合为“一个莲花”,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发挥:比如造型、工程团队整合为一个,采购、后台管理团队整合为一个,制造环节保留两个工厂即可。这样效率会明显提升,直接费用至少能减少30%以上。我们已经对外宣布,计划今年年底完成整合,目前还是按这个计划推进。
问:目前莲花的营收结构中,整车收入、技术收入、服务收入的大致比例是多少?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?冯擎峰:整车销售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服务收入方面,因为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得到了一些OEM认可,有部分车企,尤其是欧洲车企应用了我们的技术,但这部分收入规模不大。我们的服务主要是为性能车提供技术支持,比如车辆调校、轻量化设计、操控优化等。如果未来自动驾驶技术能做得更好,服务收入会有较大增长;从投资人角度看,服务收入,尤其是自动驾驶相关,可能是我们的核心增长点之一。问:莲花跑车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情况?冯擎峰:因为合作伙伴暂时不希望我们披露细节。我们合作的对象主要是OEM(整车厂),也有一些Tier 1(一级供应商),比如博世、大陆集团,还有中国的德赛。不过部分OEM希望我们不披露相关信息,不过我们确实有布局Robo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)领域。问:之前提到沙特在推进Robotaxi,这方面进展如何?冯擎峰:我们正在和沙特方面洽谈,因为他们很看重我们在中国为曹操出行打造的Robotaxi示范运营项目。苏州和杭州的项目用的就是莲花跑车全套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。沙特也想发展Robotaxi业务,所以找到我们谈合作。问:目前包括机器人相关技术在内的业务,收入大概能占到总营收的多少?冯擎峰:今年这部分收入大概在4亿元左右。问:智驾方面,我们看到了莲花跑车与吉利、千里科技共同成立了“千里智驾”,莲花跑车在这家合资公司中扮演什么角色?冯擎峰:对整个大吉利体系来说,智驾资源会统一到千里智驾平台,但对莲花跑车而言,我们对智驾有自己的理解,更聚焦“性能与操控”,所以会继续沿用莲花跑车自主的智驾解决方案。目前没有计划向合资公司输出技术,不过我们持有合资公司5%的股份,并且会提供一项名为“RAS ”的技术,也就是“平行车手”(即远程控制系统)的技术方案。问:未来我们会不会用吉利的技术来进一步降低成本?冯擎峰:首先,吉利的任何技术对莲花跑车都是开放的,而且使用吉利的技术并不会降低莲花跑车的品牌价值。我们可以共用部分技术,但仍会保持莲花跑车自身的领先性和先进性。反过来,莲花跑车的技术也全面向吉利开放,双方技术互通,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部分成本。问:全球哪个市场最具潜力也最具挑战?冯擎峰:美国市场。美国是全球第一大豪华车市场,美国人对豪华车的消费观念,和中国的高端消费很相似。ELETRE在美国加征147.5%关税后,售价达到26万美元但依然能卖出去。虽然销量不大,但确实有人愿意选择它,这就是美国豪华车市场的特点。所以美国市场会成为我们最大、最具潜力的市场。我们时刻准备着,因为我们的产品都符合美国标准,所有认证也已完成:SUV车型已经在美国销售,轿车车型虽未上市,但认证也已通过。只要关税政策有有利消息,我们会立刻推进轿车进入美国。
关于美国设厂,我们也在探讨。大吉利体系在美国有资源,比如沃尔沃在美国有工厂,沃尔沃EX90和极星3也在当地生产,有了吉利的支持,我们在美国的战略推进也会更有支撑。问:中东市场能在短时间内替代美国市场吗?冯擎峰:完全不能。中东市场规模太小了。虽然我们能看到迪拜的富豪开各种豪车,但当地富人群体数量有限;美国的富人群体规模很大,中东根本没法比。所以中东市场的地位,和美国市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。问:从英国卖到美国的车,英国工厂生产的主要是燃油车型吗?冯擎峰:英国工厂目前生产的是EMERA燃油跑车,就这一款。关税调整对我们有一点影响,但不大。原来关税是2.5%,现在升到10%,增加了7.5个百分点,影响不算特别大。要是美国能把关税降到10%,我们就很满意了。问:混动车型目前进展怎么样了?冯擎峰:我们已经发布了莲花“路遥”超级混动技术,混动车型很快会推出,大家可以期待一下,这项技术目前主要用于全球莲花品牌车型。问:未来会提供给其他品牌使用吗?冯擎峰:目前还没有这个计划。问:截至8月份,我们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的表现怎么样?冯擎峰:美国市场表现稳定,甚至还涨了价。因为关税增加7.5%,我们上调了售价,但订单量没受影响,涨价的影响不大。英国市场每月销量都在增长,没受负面影响。但欧洲市场(除英国外)受影响较大,因为欧洲对我们加征了18.9%的关税,这个税率很高,对销量冲击不小。其他国家和地区没什么大影响,今年整体还是挺难的,尤其是中国市场,今年对超豪华品牌来说格外艰难,不止我们难,保时捷也更难。问:从全球趋势来看,超豪华品牌还需要坚持自身调性吗?冯擎峰:全球来看,超豪华品牌的市场需求没改变,但中国市场变化很大。一方面是中国自主品牌崛起:它们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,还配“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”,同时大力宣传智能化。但我认为智能化宣传有些过虚,其实智能化是“渐进逼近”的过程,比如最终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,但过程必然是逐步推进的,不会一蹴而就。
所以自主品牌的崛起对超豪华品牌带来了冲击。另一方面,很多超豪华品牌虽然产品本身很棒,但缺少对用户情绪价值的深度挖掘。这是超豪华品牌需要向自主品牌学习的地方。不过,超豪华品牌的核心调性还是要坚持的,这是品牌的根基。问:现在有一种“平替”趋势:大家不再那么看重品牌,更追求性价比。这是不是超豪华品牌在国内遇困的原因之一?冯擎峰:是原因之一。其实“抄袭”是最简单的模仿,而“平替”产品还挺火,成了另一种走红方式。但我认为,超豪华品牌必须坚持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,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投入。你看中国很多车型都是“网红车”,热度两年就过去了;中国有过像吉利帝豪这样的稳定车型,但至今没有真正的“经典车型”,大多是“各领风骚三五年”。问:现在莲花开发一款车的周期大概是多久?冯擎峰:需要4到5年,做不到两年,真的做不到。问: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时间差距?冯擎峰:我们很想去挑战,但真的做不到。我让我们所有的系统都梳理了一遍,就说“别人两年能造出来,我们为什么两年造不出来?”但所有工程师把流程全梳理后,最后给我的结论是“就是造不出来”。因为我们要做的实验更多,必须做完所有实验才能把车投到市场,这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。除非他们告诉我“你能认可不做实验就投产”,但在我的造车理念里,这绝不可能。所以我们两年开发不出车,哪怕有几十年造车经验,也完全没这个能力。问:在两年开发周期里,最容易压缩的是哪部分时间?冯擎峰:我们永远不会把市场当实验场。让用户当实验员,用户提问题,你再改进,这不就是把市场当实验场吗?我们绝不会这么做,只有自己把实验做透、做好,才会把车推向用户。
其实这一点,中国汽车工业真该规范:比如欧洲和美国,一定会审核你的实验周期,你说做过实验,他们会要求你提供细节,看你具体做了什么实验、流程是否完整。尤其是美国,你敢提交假数据吗?造假的话会面临灭顶之灾,没人会冒这个险。中国除了做产品的形式认证,还应该增加过程认证。哪怕不增加过程认证,也该学美国:你做出承诺,他们不提前审核,申报后就让你卖;但一旦出现问题米牛配资,会启动全网追溯,他们有完整的可追溯系统,追溯起来你根本扛不住,自然没人敢造假。中国真该学学欧洲或美国,学欧洲的过程监控模式,或学美国的承诺追溯模式,都行。你承诺了就必须做到,要是发现造假、实验没做够,就让你立刻倒闭、倾家荡产。我认为,除了企业自身严格要求,法律法规也得健全。其实从我在吉利做第一份工作时,我们就立下规矩:“永远不把市场当实验场”。所以到现在,不只是莲花跑车整个吉利体系也做不到两年造一辆车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美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